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復習歸納
備考的考生要注意,重視歷史結論的掌握,并能分析得出這一結論的原因,要完整把握歷史事件,理清某一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及結果,從而把握相關歷史事件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成績。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提供關于2018年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復習歸納,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但同時存在分裂的隱患。
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設置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zhí)掌奏章,下達詔令,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太尉,負責全國軍事。
?、诳たh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政令,并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jiān)察機構,后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chuàng)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chuàng)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了頂峰。
君主專制制度的影響: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自此,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二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從鴉片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
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戰(zhàn)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發(fā)起來反抗英國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內容規(guī)定: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協(xié)定關稅。影響: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英法聯(lián)軍侵入北京,洗劫焚燒了圓明園。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在此期間趁機先后共侵占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黃海海戰(zhàn)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作戰(zhàn),壯烈殉國。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規(guī)定:①割遼東半島、臺灣(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白銀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國聯(lián)軍侵華:1900年6月,八國聯(lián)軍借口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內容規(guī)定:①賠款白銀4.5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允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④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斗爭。影響: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抗日戰(zhàn)爭開始標志: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
侵華日軍罪行: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后,屠殺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軍人30萬人。日軍還在中國成立了從事細菌戰(zhàn)的“七三一部隊”。
抗日戰(zhàn)爭:面對日軍侵華,國共兩黨停止內戰(zhàn),組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奮起抗戰(zhàn)??箲?zhàn)前期,中國軍隊取得了平型關戰(zhàn)役(太原會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徐州會戰(zhàn))的勝利。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fā)動百團大戰(zhàn),這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
抗戰(zhàn)勝利的歷史地位:①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②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3年占領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國都。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作為建國綱領。進步性:反映了農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局限性:體現(xiàn)了平均主義思想,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實現(xiàn)。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鮮明資本主義色彩的治國方案《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迫于形勢未能實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并將其闡發(fā)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同年春,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局限性: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fā)。運動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地點北京,運動主力為學生;從6月5日起轉入第二階段,地點上海,主力轉為工人。五四運動的影響: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運動的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舉行,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將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事實上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基礎,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戰(zhàn)爭:1926年7月開始,直接打擊的目標是北洋軍閥孫傳芳、吳佩孚和張作霖三派勢力。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在南昌發(fā)動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同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長征:1934年10月,中央機關和紅軍八萬多人,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遵義會議:1935年1月長征途中,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內容:會議全力糾正了軍事上、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意義: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zhàn)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中共中央連續(xù)發(fā)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
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毛澤東指出將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并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①國內: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和獨立統(tǒng)一的中國即將誕生;②國際:它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四現(xiàn)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1954年,一屆人大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1949年的“共同綱領”明確規(guī)定,在“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應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1954年憲法也規(guī)定我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并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建設:1982年,全國人大修訂憲法,這部憲法對建國以來三十多年歷史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1999年,九屆人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
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出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呼吁。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中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九二共識:1992年,臺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xi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五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
萬隆會議: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尼的萬隆舉行國際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會議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lián)系,會后,中國同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打開外交新局面:
1971年10月,聯(lián)合國第26屆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lián)合公報》。1978年底,中美兩國發(fā)表《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兩國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秋,田中角榮首相訪華,第二年,中日建交。
中美、中日建交的影響:符合三個國家的利益;有利于亞太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
中國參與地區(qū)性國際組織:1991年開始,中國外交部長每年都作為特邀貴賓出席東盟會議;由中國領導創(chuàng)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
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這一論斷成為新時期中國對外方針的出發(fā)點。
由中國領導創(chuàng)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對加強中國與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黃金時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構;陪審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與監(jiān)察機關;首席將軍——執(zhí)掌軍政大權
為鼓勵公民參政,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fā)放津貼。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公元前5世紀中期,由貴族組成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在十二塊銅表上發(fā)表,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稱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在羅馬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公民法逐漸演變?yōu)槠毡檫m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萬民法”。
羅馬法的作用: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維系和穩(wěn)定帝國統(tǒng)治;②羅馬法內容豐富,體系完善,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③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它的很多原則和制度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產生了重要影響。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
英國君主立憲制:
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權利。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于18世紀前期開始形成。根據這一制度,英國首相身兼政府首腦、議會黨團領袖和多數(shù)黨領袖數(shù)職,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美國總統(tǒng)共和制: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美國憲法,聯(lián)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國家立法權歸于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的國會;行政權歸于總統(tǒng),他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最高司法機關是聯(lián)邦法院,并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政府各部門的權力是彼此制約和平衡的。
美國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法國的總統(tǒng)共和制: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行政權力歸于總統(tǒng),立法權歸于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兩院議會。
德意志聯(lián)邦制的君主國家:
《德意志帝國憲法》規(guī)定,憲法授予皇帝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議會作為立法機構,但是任何法案必須經皇帝批準。
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八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豆伯a黨宣言》內容: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進一步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它的問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統(tǒng)治俄國長達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
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長期流亡國外的列寧回到彼得格勒,發(fā)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fā),次日凌晨,革命工人和士兵完全占領臨時政府的最后據點——冬宮,起義取得勝利。期間,通過了《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布政權轉歸蘇維埃。
十月革命勝利的意義: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它成功的將社會主義理論變成實踐;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鼓舞了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提供了法律保證。
到1956年底,全國基本完成了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宣告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高中會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九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兩極世界的形成:
雅爾塔體制:二戰(zhàn)后期,美、英、蘇三大國首腦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達成若干協(xié)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即雅爾塔體制,奠定了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是“冷戰(zhàn)”開始的標志,是“冷戰(zhàn)”在政治領域的表現(xiàn)。
馬歇爾計劃——“冷戰(zhàn)”在經濟領域的表現(xiàn)。
北約: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成立。
華約:1955年5月,蘇聯(lián)和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等八國政府首腦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正式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華約)。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德國和朝鮮的分裂,以及古巴導彈危機,導致“冷戰(zhàn)”局面的加劇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xiàn):
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1993年,歐洲聯(lián)盟成立。
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它在國際舞臺發(fā)揮巨大作用,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世界兩極格局瓦解。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呈現(xiàn)出“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