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倒計時一個月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
南方是游移的放縱的不安分的,這使得許多人居無定所,沒有固定的溫馨的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倒計時一個月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倒計時一個月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一
鄉(xiāng)村的瓦
馮杰
村莊的瓦大都呈藍色,那種藍不是天藍也不是海藍,是近似土藍;我們鄉(xiāng)間有個詞說得準確--“瓦藍”。這個詞屬于瓦的專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沖刷出村莊舊事。
瓦更像是鄉(xiāng)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帶羽的蓑衣,在蒼茫鄉(xiāng)村沒有開始也沒有結(jié)束的雨的清氣里漂浮。若在雨日來臨時刻,瓦會更顯出自己獨到的神韻與魅力。雨來了,那一顆顆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膽子大的會跳起,多情的會悄悄滋潤到瓦縫;最后才開始從這面蓑衣上滑落,從屋脊上,再過渡到屋檐。浩浩蕩蕩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歸大地,從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義。
瓦有對稱之美,任何人看到鄉(xiāng)村的瓦,都會想到一個成語,叫“鱗次櫛比”,如觀黃河的魚鱗與母親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體主義者,它們總是緊緊地扣著,肩并肩,再凍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們能感到彼此的體溫,像肌膚相親的愛人,貼得密不透風(fēng),正團結(jié)在月亮緩緩上升的鄉(xiāng)村里。
當瓦還沒有走上屋頂,生命里的“籍貫”一欄早就填上了,是兩個粗拙的字,叫“鄉(xiāng)村”,像一個孩子或者老人用顫巍巍的筆所寫。是的,瓦更是一種對鄉(xiāng)村的堅守。在瓦的記憶里,所有的飛鳥都是浪子與過客,都是浮云與蒼狗。
籍貫屬于鄉(xiāng)村的瓦有一天走進城市,它暈頭轉(zhuǎn)向,無所事事,毫無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與鐳射霓虹拒絕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開往城市里的一輛大卡車用來墊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當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時又被遠遠地拋棄在公路邊。城市人就愛過河拆橋,瓦看看身上“籍貫”一欄,早已被風(fēng)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風(fēng)景只有一種,那就是“瓦松”,我們那里叫“藍瓦精”。這稱呼多氣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靈,因為聽風(fēng)觀雨的緣故,已經(jīng)一位位聰明成精了。且慢,它們還是“鄉(xiāng)間郎中”呢。鄉(xiāng)村藥譜如是說: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蓮草、向天草,清熱解毒。我小時候得過惡性瘧疾,久不見愈,姥姥就從舊屋頂上采到幾棵瓦松,燉汁連服,止住了。
小時候我常在夢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蹺著腳丫,在我不知不覺的夜半時刻,正一顆顆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長勺低低地垂落下來,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顆顆透清的露珠。終于,一不小心,有兩顆最大的掉下來,緩緩地,落在我的眼角。
當我的靈魂有一天回歸大地,就請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溫,還有你瓦的紋絡(luò)。這一方故鄉(xiāng)的小房子,泥與水組合的小房子,草氣上飄搖的小房子,你罩著我。像誰夜半耳語:
“睡吧,孩子。這叫歸鄉(xiāng)?!?本文選自:鄉(xiāng)村的瓦)
17、文中說:“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沖洗出鄉(xiāng)村舊事?!闭埥忉屵@句話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從“鄉(xiāng)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結(jié)合全文簡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六段寫到:“有一片瓦迷路了。”為什么“瓦”會“迷路”?作者這樣寫有什么意義?(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結(jié)合原文,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
(1)文章是從哪些方面寫“瓦松”的?作者為什么要寫“瓦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兩段寫了“我”與“瓦”對語的情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鄉(xiāng)村的瓦]閱讀答案:
17.(4分)“瓦”真實記錄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對童年時代鄉(xiāng)村生活的回憶。
18、(4分)①雨中的神韻與魅力;②對稱之美;③團結(jié)與溫情;④對鄉(xiāng)村的堅守。
19(6分)“迷路”的原因:①對鄉(xiāng)村的背棄;②被城市拒絕和拋棄。意義: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在追求新生活過程中的困惑,強調(diào)面對光怪陸離的現(xiàn)代生活不要丟掉過去美好的東西。(原因2分,意義4分)
20、(6分)
(1)(3分)實寫(“瓦松”名稱及藥用功能)、虛寫(夢中“瓦松”)兩方面。原因:與瓦“能沖洗出鄉(xiāng)村舊事”形成呼應(yīng),更能表達出對童年鄉(xiāng)村生活的懷念。
(2)(3分)表現(xiàn)“我”對“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親切感;點明主題,表達“我”靈魂歸鄉(xiāng)的愿望。
高考倒計時一個月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二
定局樓
明太祖火燒了慶功樓,該死的都叫他們死了,卻還剩個劉伯溫。
都說劉伯溫是當今棋圣。太祖說:不信我贏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樓上擺了棋局。劉伯溫奉詔上了樓。伯溫要向太祖施大禮。太祖阻攔:你是功臣,大禮就免了罷。叫他平身,又賜了座。
倆人面對面坐了。太祖的臉布作八卦陣。劉伯溫的臉是無源無流的潭水。
太祖說,這樓,從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樓了。
劉伯溫佯作不解。
太祖說:今日請你來,想與你下盤棋。賭注是大明江山。這盤棋你贏了,江山就歸你。
那潭水未現(xiàn)波紋。
太祖執(zhí)黑,先落一子。伯溫執(zhí)白,隨便落下。
黑白子如兩路兵馬,拼斗廝殺,傷亡互見,難分難解。太祖不時向伯溫望上一眼。劉伯溫卻專注棋盤。
太祖投下關(guān)鍵一子,自覺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發(fā)了亮。太祖抬起頭,直了腰,渾身輕松,端茶啜飲。
伯溫是直挺挺地坐著,凝視著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煩,就撂了茶,掃了一眼伯溫,又掃了一眼棋局。霎時,太祖額頭沁了細汗。剛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劉伯溫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實是四面受敵。那口氣原來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間一點,黑子便斷了氣。
太祖希望劉伯溫看不出那步棋,又覺得他不會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發(fā)緊。
劉伯溫那具僵直的身軀終于活動了,伸手從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覺得劉伯溫的手捏著他的肉。
劉伯溫捏著棋子的手懸著不動。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懸著的手依然是懸著。
太祖的臉似銅鑄鐵澆,有口長長的氣在胸中憋著,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過玉璽往案上一礅。說,劉愛卿,棋,你該怎么下就怎么下。這玉璽我早就給你預(yù)備下了。
劉伯溫臉上現(xiàn)出一絲笑紋,他手一松,白子便落入瓷罐,然后緩緩立起,從容地下了樓。
明太祖立在定局樓上,眼見劉伯溫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著江山長嘯。
他以為自己這一招奠定了萬古基業(yè)。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個明孝陵,荒草萋萋。
18、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劉伯溫的性格特點。(3分)
答案:足智多謀,大度瀟灑,淡泊名利
19、你認為小說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小說的高潮是寫雙方如何下關(guān)鍵的一步棋。情節(jié)從這里急轉(zhuǎn)直下,人物的性格也在這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0、你怎樣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
答案:明太祖挖空心思鏟除不放心的人,費盡心機保住皇位,到頭來也只能是孤墳一堆,荒草一叢;劉伯溫淡泊名利,卻在人們的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清高智慧的形象。
21、下面對這篇小說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這篇小說的詳略安排十分得當,前半盤棋的斗智斗勇寫得十分簡略,“關(guān)鍵一子”如何下,寫得濃墨重彩,情景畢現(xiàn)。
B、小說善于描寫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臉布作八卦陣。劉伯溫的臉是無源無流的潭水”,形象地寫出了兩個人一個緊張、一個平靜的不同心態(tài)。
C、小說的篇幅雖短,但情節(jié)卻起伏跌宕。下“關(guān)鍵一子”時,僅太祖的神情舉止就經(jīng)歷了松弛——緊張——松弛三個階段。
D、“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懸著的手依然是懸著。”這里有兩種可能,一是劉伯溫還沒有最后想好這步棋該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這步已經(jīng)想好的決勝的一子該不該下。
E、小說通過一盤未下完的棋,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古代封建帝王與臣子之間勾心斗角的權(quán)力斗爭
答案:DE
高考倒計時一個月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三
小橋
(1)橫在山之陬,水之濱,臥在江南煙雨里,北國迷茫風(fēng)雪中。無論石拱的,木架的,無論藤編的,舟浮的,簡素、玲瓏、野樸,永遠是小橋的品格。比之現(xiàn)代的長堤大壩,小橋沒有宏麗的橋頭堡,沒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連雕龍繪鳳的欄桿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簡簡單單,瀟灑出塵的“一”撇。
(2)然而,這一撇,曾經(jīng)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險灘,茫茫歲月,給行路人帶來希望和信心,向著遙遠的彼岸不停地追索著。
(3)小橋是一道凄美的風(fēng)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寬寬窄窄的橋板,臨水兀立,幽獨而自憐,是誰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又是誰小橋人獨立,望盡天涯路?
(4)自古以來,橋頭就是折柳頭送別的最佳所在。在那細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詩人王摩詰在灞橋與友人依依相別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這似海的深情,不僅讓橋下的流水為之動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們仰慕不已。歷盡人生坎坷的南宋詩人姜白石過垂虹橋時詩興大發(fā):“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喝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小橋,演繹了幾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5)然而,小橋上佇立最多的應(yīng)是無盡的離愁吧?“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寒樹鳥初動,霜橋人未行”,板橋,霜橋,不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種鄉(xiāng)愁的具象。而馬致遠的秋思小令,更是道盡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懷。眼前是小橋流水的幽雅環(huán)境和安居其間的人家,而自己的故鄉(xiāng)卻還在山重水復(fù)的迢迢遠方,不正襯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羈旅愁思?
(6)當然,小橋還是一種閑適與靜遠。你看那位歸隱詩人,當他帶月荷鋤歸,又在橋下清且淺的溪水里灌足,洗去躬耕的汗塵與勞累,洗出一腔曠達的胸臆,然后邀鄰呼友,或斗酒吟詩,或手揮五弦,目送歸鴻。小橋載著他陶然自樂的心境,載著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與氣節(jié)。
(7)就這樣,小橋成為人生的各種象征,成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詩畫。這里,除了小橋本身的古樸、空靈的氣質(zhì),還因為小橋總是與流水舟楫、漁歌號子,以及岸邊的草屋農(nóng)舍、牧童短笛緊緊相連,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寧靜閑適的田園風(fēng)景畫。那些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在官場失寵、情場失意之后,拖著疲憊的身心走向荒村野店。一座蒼古的小橋,可以慰籍他們飽經(jīng)滄桑的心靈,又是散懷寫意的最美筆觸,還是尋求哲理禪意的去處,張繼進京趕考落榜之后,駕一葉小船搖到姑蘇城外楓橋邊停泊,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烏啼,那紅楓,那漁火,那江橋,正與寒山寺鐘聲,撞擊在張繼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而起,摸黑寫下了“楓橋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傳千載的好詩,讓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尋夢的去處,而當代詩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與橋之間乃至宇宙萬物之間息息相關(guān)、互為依存的哲學(xué)意蘊。
(8)世間有太多的坎坷不平,惟質(zhì)樸的小橋站立在江流天塹,用寬容與坦誠,支撐起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顆顆飽經(jīng)憂傷的心靈,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
《小橋》現(xiàn)代文試題:
1.“摩詰”是唐朝詩人________的字,蘇軾稱贊他的作品“□□□□□□□□”。(2分)
2.第(1)段中“簡簡單單,瀟灑出塵的‘一’撇”中“一”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4)段中“百代之下依然令我們仰慕不已”的原因是(3分)()
A.灞橋是折柳送別的最佳所在
B.詩人與友人在橋頭依依惜別
C.詩人寫下的送別友人的詩篇
D.細雨蒙蒙柳色新的渭城春景
4.第(7)段說“小橋成了人生的各種象征”,這里的“象征”在第(5)、(6)段中具體指(4分)
第(5)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沒有寒山寺的鐘聲,張繼就不可能成為詩人。
B.文中引用卞之琳的詩深情謳歌了小橋的品格。
C.有關(guān)漁歌號子和牧童短笛的生動描寫引人入勝。
D.本文語言流暢,視野廣闊,充滿了文化氣息。
6.文意蘊豐富。請由“橋”展開聯(lián)想,談?wù)勀銓Α皹颉钡母形颉?80字左右)(5分)
有什么錯誤或者意見歡迎您給我們留言:
小橋現(xiàn)代文閱讀答案:
1.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2.簡單的外形,樸實的品格
3.C
4.第(5)段:橋上的無盡離愁,道盡了天涯游子的羈旅愁思
第(6)段:橋下的閑適生活,表現(xiàn)出平凡人生的曠達胸襟
5.D
6.聯(lián)想感悟語言
高考倒計時一個月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四
讓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自己
第一次接觸香格里拉(Shangri-la)這個詞還是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本簡易英語課外讀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實上,香格里拉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國滇西北一帶。納西話叫香格里;拉,只是詞的后綴,中甸一帶康巴藏民稱它香巴拉。它開始被世人關(guān)注,是緣于一位俄國導(dǎo)演1937年拍的電影《被遺忘的王國》。影片中這個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藍月亮峽谷、森林牧場牛羊,還有與自然和諧依存的民風(fēng)。它激起了世人尋夢的熱情,人們這才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名字:美籍奧地利學(xué)者約瑟夫?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維也納,1905年去美國求學(xué)。1922年他以植物學(xué)教授的身份到云南麗江采集植物標本。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從此他把靈魂融入了這方水土,一住就是二十年,從事納西族民風(fēng)、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險家不同,洛克對他的考察對象不只是充滿好奇,更沒有白種人的偏見和野心,而是充滿感情。他有過“與我的納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諾言,并帶著偏愛稱納西人是“純樸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無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個客觀自然的存在,洛克到來之前,納西就有了自己的學(xué)者和文化人。換一個角度講,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變了一個西方學(xué)者的命運,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洛克,為什么不能說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評價他的納西兄弟一樣,稱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適一些。由此,我們得到一種啟示: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了洛克,也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
“讓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自己”,這是套用了一個現(xiàn)成句式。拉美的烏拉圭作家加萊亞諾寫過一篇散文《讓美洲發(fā)現(xiàn)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數(shù)百年的偏見而寫的。在哥倫布的船隊到達美洲之前,那片大陸就自然地存在著,后來者占有了“發(fā)現(xiàn)”的專利權(quán)。“從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為終身有罪”,遭到滅絕性的殺掠。所以他說“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發(fā)現(xiàn)”。而美洲的希望則是在它“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時候”。同樣,“讓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當成主體,而不是被動面對世界的客體。因而,對于香格里拉來說,問題關(guān)鍵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個美好的真實的存在,這也許是“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含意。
人們通常把美好的地方都比作世外桃源,可見人類對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懷疑。人們說世外桃源,就是說世上沒有,這說法本身就意味著對現(xiàn)實的批判?!笆劳狻?,可以理解成人類還沒有實現(xiàn)的理想,若說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說哪里已接近或?qū)崿F(xiàn)了理想的藍圖,那它其實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類的勢力范圍了。那么世上桃源還可以叫做世外桃源嗎?或者說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嗎?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進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什么時候,人們的精神世界能夠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風(fēng)光一樣美麗,“恢復(fù)人和大自然之間和諧一致的關(guān)系”了,什么時候可以說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到那時香格里拉的詞義應(yīng)該發(fā)生變化,無論英語還是漢語,都可以把它譯做世上桃源。
《讓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自己》閱讀理解及參考答案:
2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A.本文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證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麗江。
B.洛克是為了“把靈魂融入這方水土”而來到麗江的。
C.對“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發(fā)現(xiàn)”的觀點,本文作者是贊同的。
D.本文認為,“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了洛克”,但香格里拉的確又是被洛克第一個發(fā)現(xiàn)的。
E.香格里拉在漢語中的意思并非是“世外桃源”。
參考答案:CE
A項容易判斷,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根本不在此。B項,在文章第二段中說洛克“以植物學(xué)教授的身份到云南麗江采集植物標本。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而并非如B項所說。D項,文章第三段說“香格里拉是一個客觀自然的存在,洛克到來之前,納西就有了自己的學(xué)者和文化人”,所以說“香格里拉的確又是被洛克第一個發(fā)現(xiàn)的”是錯誤的。C項,在文章第四段中有“同樣”一詞,可看出作者對加萊亞諾觀點的贊同。E項,從第五段中可以很明確地找到依據(jù)。
22.作者說:“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了洛克,也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闭埜鶕?jù)文意回答下面問題。
(1)“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了洛克”的含義是什么?
(2)香格里拉“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1)香格里拉改變了洛克的命運。(或:香格里拉塑造了全新的洛克。)
(2)①認清自己是否真是一個美好的真實存在。②把香格里拉當成主體。
23.作者認為加萊亞諾的散文《讓美洲發(fā)現(xiàn)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數(shù)百年的偏見而寫的。請根據(jù)文意寫出“偏見”的含義。
參考答案:①把對美洲的占領(lǐng)看成“發(fā)現(xiàn)”。②把印第安人視為罪人。
24.這篇散文中,(1)為什么作者認為“世外桃源”的說法意味著對現(xiàn)實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參考答案:(1)世外桃源的美好引發(fā)了人類對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懷疑。(或:世外桃源的存在映射出現(xiàn)實的缺陷。)
(2)人和大自然之間具有和諧一致的關(guān)系。
高考倒計時一個月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五
話說知音
林非
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guān)于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深深地珍藏在無數(shù)華夏子孫的心坎里,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又像颶風(fēng)似的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么純潔而神圣的情操。
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專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鐘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當他將仰慕著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時,鐘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詠著:“巍巍乎若泰山!”當他揮舞手指彈出浩蕩迸涌的水聲時,鐘子期又像是站在滾滾的江河之濱,禁不住心曠神怡地叫喊起來:“湯湯乎若江河!”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怎么能感應(yīng)得如此絲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弦上盤旋著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的領(lǐng)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么能不讓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因此當鐘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心思觸摸琴弦了。知音難覓,怪不得唐代的詩人孟浩然,要反復(fù)地感嘆“恨無知音賞”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著《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yīng)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弦索,哪里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況伯牙學(xué)習(xí)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里看到過這樣的記載。據(jù)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著,琢磨著,冥想著,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總是蹦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于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lǐng)他奔向波濤洶涌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躑躅??耧L(fēng)吹腫了眼睛,暴雨淋濕了衣衫,烈日曬黑了皮膚,黯淡和凄涼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險些兒溺死在奔騰和呼嘯的海浪中。那鋪天蓋地怒吼著的波濤,茫茫無際蔓延著的天涯,扶搖直上哀號和翱翔著的鷗鳥,霍地使他開啟了緊閉的心竅,琴聲突然變得悠揚而又壯烈,清冽而又浩瀚,剛勁而又纏綿,悲切而又歡樂,我似乎瞧見他無法遏止自己的淚水順著臉頰滾滾流淌。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xué)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么嚴重的損失,藝術(shù)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
大凡能用聲音、圖畫或文字去打動人們的藝術(shù)家,往往會歷盡滄桑,甚至要闖過多少生死的關(guān)隘,還得在日后反復(fù)地揣摩,晝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經(jīng)耗盡了畢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確實就應(yīng)該永不停頓地奮斗下去,將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終存留在人們心中,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話說知音》閱讀理解及答案:
19.俞伯牙遇到鐘子期這個知音,為什么會“萬分地興奮和感激”?
參考答案:因為俞伯牙的琴聲變幻無窮,神秘莫測,鐘子期卻能夠準確感應(yīng)他的琴聲,領(lǐng)悟他的情思。
20.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根據(jù)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
參考答案:①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為華夏子孫的一種純潔而神圣的情操。②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傳誦。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jù)文意,簡要回答。
參考答案: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為失去鐘子期而不去尋找更多的新知音。②千辛萬苦學(xué)得的技藝不應(yīng)輕易放棄,藝術(shù)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
22.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早已深入華夏子孫心坎里的知音的傳說進行評說,表達了作者對獲得知音的獨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為線索,以敘述和描寫俞伯牙遇知音和艱辛學(xué)琴的經(jīng)歷為主要內(nèi)容,揭示知音難覓但又可求的主題。
C.“我似乎瞧見他……滾滾流淌”一句,生動地描寫出伯牙學(xué)琴成功后激動與喜悅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學(xué)藝的切身體會。
D.最后一段以“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與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應(yīng),又進一步闡釋了第一段的內(nèi)容。
E.第一段中“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形象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參考答案:AE
高考倒計時一個月現(xiàn)代文閱讀及答案相關(guān)文章:
★ 高考倒計時一個月復(fù)習(xí)數(shù)學(xué)的方法建議
★ 2020高考倒計時30天數(shù)學(xué)提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