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反思與感悟:對千字文留學生的看法
編者按:最近一篇拉黑父母的留美大學生千字文引起社會的關注,由此作者深感家庭教育的無奈,也給家長一些提醒,下面我們來看看《那個寫萬字文數(shù)落父母 、12年春節(jié)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留美北大生后來會怎么樣呢?》這篇文章吧!
在鎮(zhèn)西茶館公號上看到一位教師因為期末考試班上成績不佳,跳樓自盡了;1月27日,福州一位小學教師與五年級的兒子發(fā)生爭吵錯手用手機充電器線勒死兒子隨后跳樓自盡,加上身邊的兩起……
這個期末有點冷。
福州那起,網議說是“友好的母親勒死了乖巧的兒子”。
然后,便想到那個寫萬字文數(shù)落父母 、12年春節(jié)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留美北大生,他的后來會怎么樣呢?
萬字控訴原文網上并不全,能看到對事件較為完整敘述的就是紅星新聞的長篇采訪稿了。很多電視新聞里也在播,一下子就成了網絡熱點,參與的網民甚眾。
網民喜歡站隊。在立場比真相重要的平面世界里,站隊通常依靠的是情緒、情感,以及政治正確。
一端是站父母、批評王猛的(沿用新聞稿中的化名。我不愿用孩子一詞,因為對三十出頭的成年人,用孩子一詞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他們的核武器便是孝道,諸如父母養(yǎng)育之恩等,以道德判斷出手,這個比較厲害,力道很足;其次是談性格缺陷和心理疾病的,這個比較復雜,很難一下子說清楚。
一端是站王猛、批判父母的,當時是指家庭教育之過。
上了年紀的多站父母,幾多辛酸不易,說起來全是淚;年輕人多站王猛,吐槽曾遭受的種種“不幸”。
孩子所謂的不幸,在父母那里竟全是愛。
這是怎樣的理論錯位和實踐偏移?
于是出現(xiàn)了:父母一生都在等一句“我愛你”,而子女一生都在等一句“對不起”。你有你的期待,我有我的方向,即使回得了家,靈魂反向而行,也終難相遇。
網友說,“童年一盎司的陰影會形成長大后一千噸的自毀”。
但哪些事會構成陰影?哪些不會?有些經常被家長打的孩子依舊念著父母的好;有些只挨過爹媽一次打,卻耿耿于懷,整日撫摸傷口就是不結痂。
同樣給小男孩穿女裝,有人長大了當趣事笑個沒完,有人卻當是屈辱恨恨不休;丟東西了,摔倒了,被欺負了,被要求自己解決,有人長大了感謝父母教會自己自立,有人卻埋怨在最需要情感關懷的時候父母缺席;出門在外,父母找到親戚朋友幫忙照顧,有人感恩戴德,有人卻認為是變相控制……
誰心里沒個賬本?
過度關愛與“放任不管”這個之間度的丈量如何把握?有沒有精確的量器去測算?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別人家孩子”特征:從小成績數(shù)一數(shù)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yè)之一的生物專業(yè)錄取,本科后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然而,這一切光環(huán)的背后,卻是王猛和父母的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jié);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lián)系方式;他甚至還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他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為父母從小對自己的“過度關愛”。
“肆意操控”“沖突”“炫耀”……這是他對父母的評價,列舉出來滿滿的瑣屑之事。
一名成年男子,沉湎在過去,把現(xiàn)實中遭遇的一切都歸咎于原生家庭,他“內向,敏感,不善交際”,他要救贖自己,同時也希望救贖到正在成長中的新生代家庭。
我不站隊。
這位王同學值得同情,他正在老去的父母也值得同情。
歸因固然重要,怎么辦更重要。
王同學愿意站出來,大膽地開口敘說,并進行心理咨詢,這是他的自救。我們不必吐槽他,連他的父母都選擇原諒,并接受被拉黑的現(xiàn)實。
所以千萬不要用孝去攻擊或去勸說,我一直認為愛比孝更重要,愛是我想這么做,孝是我應該這么做。前者會有更多的自我愉悅,而后者會是自我壓迫。
人生應該是在愉悅中進行的。
王同學站出來昭告天下并列舉父母的種種罪狀,我們也不必跟著起哄,父母多有不是,只要不是罪不可赦,我們能不能選擇原諒?
他們只是還不會做最好的父母而已。只要有愛,就算是及格的父母。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沒有80分、沒有滿分就趕盡殺絕。
王同學的父母教育失敗了,我們一要幫王同學,二要幫他父母。
“你喜歡什么就聊什么”,王猛的父親現(xiàn)在開始轉變語氣了,并且表示在“期待一個契機,給他時間和空間。”他們認為在關系的重建上,主動權仍在兒子那邊,家的大門永遠打開,“你走近,我不會反手推開你”。
簡直就是愛的告白,但這個愛并沒有得到兒子的回應。
重建親密關系沒那么容易。
如果孩子幼年時,就能學會這樣等待,學會平等對話,明白界限感,明白再小的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會有獨立的訴求與渴望,有自己的喜好與尊嚴,那么一切或許就不會發(fā)生。
現(xiàn)在既然發(fā)生了,那么就只能亡羊補牢了,繼續(xù)愛,并且尊重與等待。
旁觀者千萬別補刀了,痛苦的孩子背后一定是痛苦的家長,你們的落井下石會把孩子與父母雙雙逼到絕境的。
做好你自己,反思你自己,是不是也有過同樣的干涉與焦慮?只是感謝上蒼,你的孩子沒有走遠走偏而已。
同樣的教育方式,不一定有相同的結果。因為遺傳性格環(huán)境后來的經歷某種契機突變等等,都會在成長中起作用。正確的教育目的,也不一定搭配有科學的教育方式,正確的教育方式(比如原則性很強),也不一定正確處理好了教育重點(比如抗挫折能力、交往能力)……成長是個綜合工程,任何一個小偏差,都有可能釀就后果。
王同學這樣,是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父母只是其中之一。
在失去孩子的愛時,父母會有更多不可言說的痛,這也需要社會來拯救。他們付出過愛,也仍舊懷有愛,他們不應該被唾棄,被拋棄。
不能用一句”活該“把他們扔進冰窟,絕望而終。他們不應該承受如此的惡果。
幫助王同學學會重新去愛、去接納,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他們讓你看到了這個世界,推動你擁有了現(xiàn)在的學歷與眼界,幫你在更高層次上去認識愛與教育,認識自我……如果沒有這樣的家庭約束與推動,你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狀元,也沒有什么北大留美之類的,也寫不出這樣有影響的萬字文,可能在小城某個角落里悶聲做工呢。
再比如,他們還愿意平靜地等你接納,沒有在你昭告天下后惶恐決絕而去——如果那樣的話,也能理解,有掌控欲的父母,視孩子為整個世界,被孩子拋棄就是被世界拋棄。但如果真那樣,你的后半生還有幸??裳詥?
換個角度,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與體會。
而王同學的未來也是我更關心的。
一味地幫他出氣打氣,鞭撻父母,固然解氣,但不解決問題。心理問題已經形成,那就得有專業(yè)的干預。他自己都明了的東西,我們更得明白。把科學的交給科學,不要用鍵盤俠的一時痛快,加重別人的傷痛。
然后是他需要自信,多多的自信。如果你恰巧在他身邊,不妨多給點。相信他的聰慧撐得起你給的。他需要大大小小的成功來鞏固這個自信,現(xiàn)實很殘酷,給不來成功,但你可以讓他明白成功也分大小、分遠近、分人。
他還需要多多的愛與尊重。他選擇勇敢地發(fā)出萬字文,這不是不孝之罪,也不是自曝其短,他想找個契機去釋放,去尋求人生轉折而已。壓抑太久的人,總需要一次爆發(fā),你理解就好。
另外,萬字人成了熱點,引發(fā)了家庭教育的熱議,算是他額外給社會做出的貢獻;他要告訴那些年輕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他的經歷給正在當父母的人很多提醒與思考。我們應該感謝他。
我私底下更愿意把這想象成是一個精心策劃的爆款文,他父母留給他的痛并沒有那么深,他的心理也沒有那么脆弱與偏激,他們并沒有彼此分離。這樣想著,我就會心安很多。
為王同學祈福!就算他不能放下,選擇了繼續(xù)拉黑父母,但只要不拉黑全世界就好。
為開頭提到的那位老師、那位家長和孩子默哀!
愿世間有愛,更有道。
作者|卷子
公眾號|卷子路上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