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三滿分作文四篇
關于高三滿分作文四篇
中華民族歷來都是以和為貴,在千百年的淘洗中,它仍是神采飛揚。讓我們本著以和為貴的美德,去灌溉融洽之花并讓之美麗綻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讓融洽之花綻
中華民族歷來都是以和為貴,在千百年的淘洗中,它仍是神采飛揚。讓我們本著以和為貴的美德,去灌溉融洽之花并讓之美麗綻放。
五年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以和為貴的美德還在熠熠生輝。讓我們一同努力,融洽之花一定會美麗綻放。
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道德滑坡,讓我們心痛,亦讓我們身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蒙羞。建設美麗中國,我們要讓中國的傳統美德回歸。
復旦大學的投毒事件,讓我們心痛。它刺痛了我們的敏感神經,但我們不應選擇回避,應正視它,努力解決它。這事正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不得不讓我們關注。
人與人之間應多些理解,互相尊重、包容、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那融洽之花一定會美麗的綻放,美麗中國將指日可待,我們的中國夢將會更進一個臺階。
馬加爵事件,也曾向我們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多么的重要。它向我們緊急呼吁我們的傳統美德的回歸。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沒有硬實力可能一打就垮了,但如果沒有軟實力,可能就是不打自垮。前蘇聯的解體,正是忽視了對軟實力的建設。所以,我們應重振我們的傳統美德。以和為貴,讓融洽成為社會風尚,建設美麗中國。
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千年之前,他就向世人提出了為人處世之道。只要我們都努力地踐行這句話,那我們的社會會更融洽,同學與同學之間,朋友與朋友之間會更和睦,那我們的中國夢將指日可待。
用我們古人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為貴”、“兼愛”等等思想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事,讓融洽這朵花美麗的綻放,讓中國夢圓夢。
讓融洽之花綻放,讓它開遍每個角落。它需要我們呼吁道德的回歸,它需要我們去踐行。它需要我們多些理解、尊重、包容少些斤斤計較、猜疑。那融洽之花將會美麗綻放。
車動了,總有到站的時候;花開了,總有結果的時候;水流了,總有歸海的時候;我們努力的去理解、包容、尊重、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我們的融洽之花一定會有美麗綻放的時候。
讓我們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美麗中國建設中,建設我們的中國夢,讓融洽之花美麗綻放。
一季梨花一生情
暮春又至,清明節(jié)也隨之而來。
又踏上了那條久違的道路,說不出是熟悉還是陌生,在外求學的我多少年沒有再次踏上這條歸鄉(xiāng)的路?曾經彎曲的道路如今已變得筆直暢通,曾經的泥濘如今也變得整潔。道路兩旁的樹木也彰顯寧靜,在清明節(jié)的凄清氛圍里增添了份肅穆。
故鄉(xiāng)早已不是曾經的破舊,如今,紅瓦白墻的三層小樓也比比皆是,在清明節(jié)的寧靜氛圍里也顯得格外淡雅。相比之下,一個雜草橫生的院子,兩間破爛不堪的房屋顯得格格不入。
那便是曾祖母生前居住的老屋,幼時的我經常嬉戲玩耍的老屋,曾祖母去世后,屋子便沒人居住了,也無人清理,更顯凄清。木門上掛了把鐵鎖,那把鐵鎖在風寒日露中早已銹跡斑斑,正如曾祖母的一生,飽經滄桑。木門前棗樹下的石凳,依舊光滑,但卻布滿灰塵,曾祖母辭世后,便再沒有人記起當年的石凳,它早被人們淡忘了,但此時我見到它,卻是那么親切,就如失散多年的老友重又相逢。眼光迷離中,我仿若又看到我那年邁的曾祖母手持蒲扇,端坐在石凳上翹首而盼,等我歸來。老屋的陳設是怎樣的我早已記不起了,但曾經的點點滴滴卻歷歷在目。
曾祖母生于亂世,從未受過教育,但我卻知道,她是非??释R的,當我坐在門前的石凳上朗讀剛剛認識的漢字時,曾祖母便會停止手中的忙碌,認真聽著,仿佛那些漢字是世界上最動聽的音符。聽著聽著,她會跟著我的朗讀時不時張張嘴,但又不會出聲,待我讀完,她總是喃喃地說:“娃子,你以后要好好學習,多認識字,多做文化,有了文化才能做很多事情,我就沒文化,一輩子沒本事,你要向你曾祖父學習,你曾祖父就有文化,會寫很多字……”,曾祖父走的很早,可每當曾祖母提起他時,便會露出燦若桃花的笑,她眼中的柔情使我動容。兩位老人沒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誓言,也沒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承諾,然他們卻有曾經平凡的生活與細微的關懷。
曾祖母是極愛我的。曾祖母的腳很小,他喜歡光腳走在鄉(xiāng)間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我也總是學她的樣子,光著小腳一路跟著她。這時,曾祖母就會像變戲法似的從兜里拿出一顆糖或者幾塊餅干,喜滋滋的看我吃完,然后作為獎勵給我講故事。不,她講的不是故事,她講的是她親眼目睹的事情,是她曾經的記憶。記憶中曾祖母是非常厭惡戰(zhàn)爭的,她深知戰(zhàn)爭帶來的后患,很多戰(zhàn)士為了保家衛(wèi)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戰(zhàn)爭導致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說起這戰(zhàn)爭,我仿若看到了曾祖母眼中的淚水,因為曾祖父也是犧牲在沖鋒的路上。透過曾祖母的淚水,我仿佛學到了更多。
暮春的風又起了,幽幽梨花香迎面而來,沁人心脾。老院的墻低矮,不及我的身高。我一仰頭,便看到了院內的一樹梨花,在輕風的輕撫下悠悠灑灑。那便是曾祖母一生都至愛的梨花,如雪般純潔無瑕,八年前,曾祖母就是在梨花飄落的時節(jié)離去的,帶著一臉安詳。此時,梨花爛漫如舊,卻再也無人觀賞。
我想,梨花的陣陣清香,一年復一年的開放,也許就是曾祖母對我雋永的叮囑和溫馨的陪伴吧!我站在紛紛飄落的梨花中靜默回溯,眼前總浮現曾祖母那張飽經滄桑卻又無比慈祥的面龐,此時,清明時節(jié),我才明白,曾祖母早在我心中扎根,我會用一生銘記我的曾祖母,我的親人。
一季梨花開,一生情誼深。唯愿曾祖母在另一個世界觀花開如舊……
讓或不讓
當孔融讓梨的故事早已成為千古美談,當六尺微巷已為眾人所稱頌。贊揚,面對那一枚枚閃爍著金光的世乒賽金牌,我不禁問道,我們是否應該讓出他們,我們到底該讓出什么?
誠然,當乒賽的現場奏響一次次國歌,國人是那么自豪,驕傲,然而面對所謂“壟斷”的質疑層出不窮,我們也會焦慮,反思,那么,我們又是否該讓?
在我看來,我們可以讓出技術,而不是讓出獎牌,我們可以讓出科學的訓練方法,卻絕不可以故意削弱自己的實力,以求他國獲得金牌,粉飾出世界經濟水平的一片繁榮多元的假象。
時光匆匆而逝,一百年前的中國剛剛放生了劇變,一次驚天的變革剛剛開始。一百年來,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生機勃勃的改變,我們要自豪的說,這些改變是靠中國人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何時要求過英美國家讓出一片天地呢?
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當我們先進的乒乓球訓練方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時,我們有理由與他國做技術交流,讓出技術。而當我們的水稻種植技術,因袁隆平的成果而提高時,我們也主動提出讓他為世界水稻種植培養(yǎng)人才。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糧食問題,而不只是一味的讓出糧食,救濟饑餓人口。
孔融讓梨,六尺微巷,讓出的是一種傳統美德,讓出的,是一種人性的美好。而讓獎牌卻非如此,讓糧食讓錢,讓一切一切的物質,僅僅只能救一時之需,甚至有時違背了基本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先進的技術為世人所共享時。我們才真的可以看到高水平的比賽,我們才真的可以看到這世上再無饑餓啼哭的孩子,我們才真的可以看到那人們的笑臉綻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你讓或不讓世界都會因此而改變;你讓或不讓,沒有人會強迫。然而當你思考讓或不讓之前,請一定記得考慮,是讓出一時的榮譽,換那世界一時的“榮光”,還是讓出技術,讓出科學,換那世界陣陣爽朗明快的笑聲,換那幸福生活萬年長?
惟愿此心無怨尤
總有些生命,酣暢淋漓地恣意揮灑,哪怕遍體鱗傷。亦有些生命,寧靜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無波無瀾。
無論如何抉擇,只要心中無怨無尤,一句輕描淡寫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鈞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惟愿本心充實滿足,無悔自己的決定,便是無憾。
托山為缽,剪水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來去。這便是莊子。他是如此飄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間,沉浮于云氣中,縱使生活貧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釣于濮水之濱,楚王派人尋他入朝為相,“愿以江山累矣!”話說得如此懇切竭誠,而莊子卻吝于回頭。他凝視著水底匍匐的一只龜,笑言:“龜是愿意被人供養(yǎng)在廟堂里還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對曰:“后者。”莊子笑了:“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或許有人為他放棄高官厚祿而安于貧窮感到不解甚至不值。然我卻為他拍手稱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喚,不被浮云遮蔽了雙眼,堅持自我。孤寂卻不孤獨地看守著他心靈的月亮樹——詭譎難測,卻自有一番風骨。
與莊子同樣隨心所欲的還有那輕裘緩帶,不鞋而屐的魏晉名士。在那愁云慘淡的天幕下,他們不愿循規(guī)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縱情狂歌,舍生忘死,他們白眼向權貴,折枝為美人,生命隨心綻放得如此絢爛,光耀千古。當洛陽東市刑場上奏起那廣陵散之絕響,那亦是嵇康內心的絕唱:“此身雖隕,此心無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絕的風流。
于此番熾烈壯闊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種安然,二者的共同之處就在于內心的答案:“我愿意。”
李叔同舍下塵緣,斬盡俗絲,遁入空門成為弘一法師。此舉令多少仰慕其才華的人唏噓不已。然他卻是無怨無悔地從心而行。“明鏡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風霽月以待人”,這般偈語便是他心靈的寫照。倘若他不割舍紅塵紛繁事,或許會為后人留下璀璨的繪畫與篆刻作品,但又何來他圓寂前發(fā)自肺腑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陶淵明“誤落塵網中”,終是抵抗不了心底聲聲“歸去來兮”!而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林逋厭倦污濁官場,終是隱于西湖之畔,梅妻鶴子,飄然不群。沈復沒有“人間百姓仰頭看”的鴻鵠之志,只是隨心生活,記錄日常的一次出行或僅僅是一塊石頭,便成了《浮生六記》……
這般安然的心底的細小滿足,實在不足為外人道矣。
生命僅有一次,但求隨心,勿忘本心。惟愿此心無怨尤,惟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聲“我愿意”。
關于高三滿分作文四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