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歷史論文范文參考怎么寫
對大學生進行歷史教學,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端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于大學歷史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大學歷史論文篇1:《淺談大學歷史教學改革》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歷史的重要作用,指明了進行歷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將歷史與文學相聯(lián)系、將講歷史變?yōu)檎f歷史、進行啟發(fā)性學習三種歷史教學的重要形式,最后呼吁新時期歷史教學的改革,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新發(fā)展。
關鍵詞:大學歷史;影視教學;學習方式
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以來,歷史課就一直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杜f唐書?魏徵傳》中曾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史為鑒,是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十分重視的傳統(tǒng)之一,由此,中華民族形成了歷朝歷代重視修史的慣例。目前國內的大學也非常重視歷史的教學,一些大學還專門設置了歷史系或者歷史學院,歷史的教學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歷史教學也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首先對于一些學生來說,歷史是史書上那些干巴巴的名字,距離他們很遙遠,聽上一節(jié)課還可以,一直聽下去便會覺得索然無味;其次,雖然高校的歷史專業(yè)教材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但是也只是版本不同、時間早晚而已,在其內容設置、體系編排等方面都沒有什么明顯變化,教師也不容易提起激情。最后,歷史教學的方法基本上維持在滿堂灌的形式,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老師在上面寫,學生在下面記,等到下課老師走了,學生也合上筆記不再翻看。這樣必然導致大學歷史課堂學習效率的低下,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降低,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
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多媒體進入教學,大大豐富了大學課堂的形式。對于歷史學科的教學來說,多媒體引入教學,可以改變以往死氣沉沉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突破,最終促進歷史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 歷史與文學相聯(lián)系,活躍課堂,掌握多種知識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們一直就有一個共識“文史不分家”。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往往是語文老師將文學的教學與歷史聯(lián)系起來,通過歷史背景來講授文學,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文學,而歷史老師則很少在講歷史時提到文學,就是提到也是在講該歷史時期所取得的文化成就。筆者認為,在歷史的教授過程中,適當加進一些文學作品的熏陶,可以增強歷史課程的效果。例如在講授世界歷史時,提到歐洲,教師就可以適當介紹一些當時的文學作品,文學與歷史是相映發(fā)展的。在介紹中世紀時,由于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時代,中世紀的政治特點就表現(xiàn)為,政教合一、神學取得萬流歸宗的地位、在社會生活中進行禁欲主義,與之相應,此時的文學就表現(xiàn)出四種類型,即教會文學、騎士文學、城市文學、民間英雄史詩,中世紀的文學除了但丁的《神曲》之外,就沒有其他可圈可點的了,由此可見中世紀的黑暗。再如講到轟轟烈烈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教師就可以將啟蒙運動、浪漫主義文學、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的相關文學作品進行介紹,將雨果、司湯達以及他們的文學作品進行相關介紹,使同學們在欣賞影視作品的同時,可以在視覺上對此有一個更為宏觀的把握。這樣相互借鑒,既可以使歷史的把握更準確,也可以使同學們欣賞一些世界名著,拓寬視野,同時,也可一改過去歷史課堂死氣沉沉的場面,使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二、 講歷史變?yōu)檎f歷史,歷史人物走下來
歷史人物在大多數(shù)同學的心目中一直是躺在歷史書中的名字,毫無生氣,讓歷史人物從冷冰冰的書本上走下來,走到學生們中間,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同學們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歷史也就成為了活著的事物。采取這種辦法教學可以減輕老師的負擔,同時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輕松很多,現(xiàn)在就有許多這方面的例子。《百家講壇》最初就是由廈門大學歷史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國》而被觀眾迅速熟知的?!镀啡龂返某霈F(xiàn),使得一些普通人也對于三國時期的故事日漸熟知。由此可見《百家講壇》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的強大魅力。通過這種方式,歷史人物從死氣沉沉的書本上走了下來,帶著歷史的厚重感走到了普通人的身邊,這也使歷史走向了大眾,不再呆在厚重的書本里。又如,借助博客講明史的當年明月,洋洋灑灑七本書,將明朝的歷史通過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講了出來,在他的筆下,歷史人物一個個向我們走來,向我們講述著他們經(jīng)歷的一些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一直不被普通人了解的大明王朝逐漸向我們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在這種方式之下,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就會隨之而來,他們在閑時娛樂的時候就可以掌握自己本該掌握的知識,既放松了心情,又學到了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三、 啟發(fā)性學習,以專題進行演練,進行研發(fā)性教學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對于歷史課的習慣認識是歷史就是死記硬背,并且要背過這些大量的、無聊的東西。其實,在世界上,許多國外的大學,背誦幾乎就從來不是歷史系學生們的一個基本功課。學生們更多的時間是圍繞一些歷史專題在圖書館里查資料、寫論文。在他們看來,歷史學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是一個逐漸探索和進行實踐的過程。歷史系的學生們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圍繞一個個專題,去尋找相關的信息資料,進行梳理,然后再寫成一個個可以給讀者看的東西。這就是說歷史的事實雖然很重要,但是毫無疑問歷史的方法更重要。筆者十分贊同國外同行的觀點。在將以上兩部分內容落實好后,學生們會對于歷史學有一個宏觀而全面的把握,這時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們的總體狀況來設立一些專題進行訓練。比如將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再讓小組決定要研究的主要內容,接下來時間就可以交給同學們自己來支配了,由于大學生們的空閑時間相對更多,他們就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去圖書館查資料,制作課題。等到教師約定的時間,學生們就可以拿著自己的研究成果,走上講臺,將自己小組的研究狀況向同學們進行展示與講解,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們自己的講演能力、組織能力,也可以促進老師和同學們之間進行學術交流,同時還可能會讓老師學到不少,所謂教學相長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同時,為了進一步拓展歷史學學生們的知識面,歷史系的教師們還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優(yōu)勢,來為學生們開設一些相關歷史選修課程,如《四大家族專題》《中國婚姻家庭與社會》《中國文化專題》《世界文化史》等課程,使得學生在學遍必修之后,利用選修來調節(jié)學習狀態(tài)。
總之,大學的歷史學習是一個更為放松、更為開放的課程,可以利用各種合適的方法來探索歷史學科的教學方式方法,將歷史與文學相聯(lián)系、將講歷史變?yōu)檎f歷史、進行啟發(fā)性學習都是探索新時期歷史教學的重要形式。我們呼喚新的歷史教學方式,我們期待著高校歷史教學的改革,由此來培養(yǎng)出既具有深遠的歷史眼光同時又具有寬廣的世界眼光的歷史學本科畢業(yè)生,使他們能夠經(jīng)受住市場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
大學歷史論文篇2:《大學歷史“糊涂”教學法》
摘要:“授――受”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一直占據(jù)著壟斷地位,這種歷史教學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去問題化”。教師通過“糊涂”教學可以變“去問題化”的灌輸式教學為探究式教學,其核心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把歷史學習從“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橹鲃犹骄亢头e極建構式學習。
關鍵詞:歷史教學;去問題化;探究式學習
歷史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一直受廣大師生的詬病,被認為是“去問題化”的“授――受”式教學,扼殺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探索熱情。但無論是在中學還是在大學,這種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都一直占據(jù)著壟斷地位,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是單向的“刺激――反應”。以大學歷史教學為例,大學歷史教師喜歡以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學養(yǎng)使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獨舞”。有研究表明:知識不是通過教師講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并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的。大學歷史教學如何體現(xiàn)這種理念,超越傳統(tǒng)教學的困境,突破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潛能,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作為一位大學歷史理論課教師,筆者深刻理解問題意識、獨立思考、意義建構等對于學生成長的意義。在大學歷史理論課教學中,筆者試圖嘗試一種與“授――受”式教學不同的教學方式,即變“去問題化”的灌輸式教學為探索研究性的“糊涂”教學。
一、大學歷史教學與中學歷史教學的差異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是典型的“去問題化”的“明白”教學,即教師通過教學讓學生弄清歷史發(fā)展,解答學生的疑問。學生的歷史學習越“明白”,教師的歷史教學越“成功”。在中學階段,歷史教學的目的是為學生打下歷史知識基礎,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啟蒙,所以基礎性和確定性是中學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歷史知識的基礎性決定了其確定性,對學生來說,知識的范圍是確定的,知識的性質也是確定的,因為具有爭議的歷史問題是難以進入中學歷史課本的。這種確定性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權威,留給他們思考與選擇的空間很有限,所以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與記憶。
在中學歷史學習中,跨越知識的邊界去探索新知被認為是多余的,挖掘知識背后的問題被視為“鉆牛角尖”。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問學生的是“知識都掌握了嗎”“內容都理解了嗎”等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帶著知識出教室,“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以轉化為知識而結束。在這樣的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形成對問題的獨立見解成為“副產(chǎn)品”。盡管中學歷史新課程對內容的編排與教學要求有了很大改變,但由于教學目標的艱巨性和學生歷史知識基礎的薄弱、學習時間有限等,教師在教學中很難真正解放學生的思想,仍然是以“授――受”式教學方式把歷史知識灌輸給學生。這樣,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思維空間都被限制了。
大學的歷史教學與中學的不同。中學歷史教學以打基礎為主要目的,以邊界明確、內容確定的知識為教學內容,重在讓學生受到歷史啟蒙教育。大學歷史教學以學生獨立思考為主要目的,重在幫助學生拓展歷史視野,開拓自我發(fā)展空間。因此,突破中學歷史教學局限性,改革“授――受”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獨立解決問題,成為大學歷史教學的重要方面。
二、“糊涂”教學法在大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糊涂”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從“明白”到“糊涂”,再從“糊涂”到“明白”的一種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認識到在“已掌握的”“沒有問題的”知識背后存在著巨大的“沒掌握的”空間,存著無限“有問題的”視角,變“我明白了”到“我糊涂了”。其次要讓學生從“糊涂”中明白過來,積極探索通向“明白”的途徑與方法。學生在質疑狀態(tài)下積極探索學習,獨立思考,用心論證,形成自己的見解。
“糊涂”教學法的第一步是幫助學生突破中學歷史知識的界限,把學生大腦中封閉的歷史知識“外殼”擊碎,變封閉的知識體系為開放的結構核心,即變“明白”為“糊涂”,變“已知”為“未知”。大學歷史教學已突破了基礎性的局限,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具有了巨大的發(fā)揮空間。一方面,教師通過擴大知識量突破學生大腦中歷史知識的邊界,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無限豐富性和無限復雜性,引導他們理解歷史世界對每一個人來說永遠都是無限的,因此在歷史學習與探索中永遠不存在“我已經(jīng)掌握了”,只存在“我又進步了”。大學歷史教學要幫助學生突破原有知識的界限,引導他們積極探索無限的歷史空間。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闡釋不同的學術爭議作為重要內容,把相互沖突的觀點與認識展示給學生,讓他們認識到歷史知識不存在絕對的確定,只有相對的確定。在探索歷史過程中,無論是深度的拓展還是角度的變換,都可能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確定性認識,因此,培養(yǎng)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大學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
“糊涂”教學法的第二步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授人以漁”,即引導學生在“糊涂”中去追尋“明白”,這是“糊涂”教學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當學生固有的知識結構和體系被打破后,必然會出現(xiàn)一定的“糊涂”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這些問題對于有一定知識基礎和強烈求知欲的大學生來說是求知與探索的誘因。面對這種情況,有些大學教師習慣于在學生面前展示其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良好的口才,把學生的疑問置于其“權威”論斷之下,在“解決”學生疑問的同時也擊垮了學生的質疑精神。這樣的教學仍然是中學“明白”教學的延伸,學生依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能力上難有大的提升。
“糊涂”教學采取的策略是:當學生“糊涂”時,教師對學生的問題也采取“糊涂”策略,即不直接以知識傳授的方式解答問題,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尋找答案。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口,教給學生怎樣形成假設、怎樣查找資料,然后嘗試論證,形成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接觸到其他人的思想與觀點,教師則引導學生學會吸收但不盲從、尊重但不迷信,堅持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敢于承認“糊涂”,勇于面對“糊涂”,是科學探索的前提。大學教師常會把自己的探索成果拿出來與學生分享,這樣學生不僅能從中獲取豐富的知識,也能受到學科前沿研究的啟發(fā)。教師正在探索的問題往往是學術前沿問題,與學生一起分享可以把學生的研究觸角帶進學科前沿。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與學生共同探索,而學生在與教師共同探索中也可以學到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學會查閱資料、收集有用信息,學會提煉觀點和論證方法等。
三、“糊涂”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下面筆者介紹一個運用“糊涂”教學法的案例――“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教學。
在大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講授唯物史觀歷史規(guī)律理論,“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是難以回避的教學內容。從考茨基和普列漢諾夫算起,圍繞“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含義的爭論已逾百年。在20世紀,中國學者也曾對此展開過三次大規(guī)模爭論。一大批著名的學者都曾參與爭論,提出的觀點非常豐富,涉及的理論基礎與政治現(xiàn)實也極為復雜。教師在教學中很難通過講授把問題講透,而學生僅聽教師的講授也很難真正理解問題。對師生來說,最困難的還在于有關爭論最終沒有一個統(tǒng)一結論。面對這樣一個理論問題,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糊涂”教學法。
在上課之前,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他們在過去的歷史學習中了解的“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以及他們對“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理解。然后,筆者按時間順序分三個階段分別講述了中國學者關于“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觀點。隨后,筆者打破時間順序,把各種觀點進行歸類。關于“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階段論,即把它定位為五種生產(chǎn)方式的一個階段,或是原始社會,或是奴隸社會,或是封建社會等;二是特殊論,即把它視為特殊的東方社會形態(tài);三是放棄論,即把它視為馬克思后來放棄了的一個不確切的概念。講述完之后,筆者開始接受學生提問。不出所料,學生對于如此眾多的有關“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解釋與論述感覺“糊涂”,于是疑問也就隨之產(chǎn)生。
當筆者停止講授時,學生立即踴躍提問。他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可以看出,學生們是想從筆者這里直接獲得一個確定的答案,這顯然是他們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于是,筆者告訴他們筆者自己也還在探索與思考之中,沒有形成最后的看法。對于筆者的“糊涂”,學生們顯得很詫異。
也許是筆者的“糊涂”讓學生失去了“說錯”的壓力,也許是這樣的確刺激了他們的思維。筆者期待的情景出現(xiàn)了:學生們開始踴躍地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令筆者感到興奮的是,有學生提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追尋馬克思的本義;還有學生提出,理解各位學者的觀點不僅要看他們立論的理論依據(jù),還要看他們提出這一觀點的時代因素……為了不使問題過于寬泛,筆者引導學生們集中精力探究馬克思“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本義。這樣,筆者和學生們一起思考進一步探究的方案。
筆者告訴學生,關于“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爭論起于《〈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里的一段話:“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的生產(chǎn)方式可以看做經(jīng)濟的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五個時代。”學者們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就成了“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之爭的理論源頭。有學生立即提出,序言是對正文的說明,要理解序言的內容,首先要看正文,即查閱《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筆者和學生們都認為這是個正確思路,于是就確定了探究的第一步。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們很快發(fā)現(xiàn),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寫作前后,還發(fā)表了關于東方社會(主要是印度和中國歷史與社會)的多篇文章,他們認為這些文章也是理解“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的關鍵。
在共同探究過程中,筆者提醒學生:《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是《資本論》第一卷的底稿,應把《資本論》也聯(lián)系起來看。19世紀70年代后,馬克思對社會所有制進行了大量研究,晚年他還寫了大量“人類學筆論”和“歷史學筆記”,其中關于公社的論述也是理解馬克思晚年“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思想的重要參考。
學生們的探究熱情超乎預料。大部分學生都認真查閱了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形成了自己的認識。最后,筆者組織了一次課堂討論,讓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筆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持不同意見的學生還與筆者一起討論。當然,這正是筆者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糊涂”教學法作為大學歷史探究式教學的一種嘗試,在學生中的反響是超出預期的。從學生們的課后感想中,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一是他們不再把記憶視為學習歷史的唯一目的;二是他們開始認識到歷史學習是需要探究與思考的,真正的收獲來源于探究與思考;三是他們不再迷信權威的觀點和結論,開始學會獨立探究、自我論證,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四是他們對研究性學習有了深刻體悟,逐漸學會了研究問題,學會了分析與鑒別問題。
綜上所述,“糊涂”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把歷史學習從“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橹鲃犹剿鳌⒎e極建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大學歷史論文篇3:《大學歷史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及對策》
摘 要:我國傳統(tǒng)的課堂主要是使用一本書、一本教案、一塊黑板、一盒粉筆等工具進行教學,教師通過使用這些工具向學生傳授知識。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應用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時代的不斷進步,人類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目前大學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體教學。本文主要講述大學歷史多媒體教學帶來的利與弊并分析其弊端的修正對策。
關鍵詞:大學歷史 多媒體教學 教學策略
1 大學歷史多媒體教學帶來的益處
1.1 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在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重視歷史知識的邏輯性,而對歷史的形象性有所欠缺,這樣容易使學生只學習了知識,思維方面卻處于休眠狀態(tài),這樣只會讓學生覺得課堂枯燥無味。多媒體教學可以從各個方面開發(fā)學生的感覺器官,促進大學生在思維能力方面的發(fā)展,使學生的整個大腦都可以活躍地運動起來,通過這種思維的促進和感性的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狀態(tài)將會變得更加積極,很好地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1.2 節(jié)省教學時間,擴大課堂容量
大學歷史課的課本信息容量非常大,主要提綱也是繁多,如果采用原始的口述教學只會讓師生之間厭倦疲憊,課堂效率較低,而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則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例如,教師在講述中國近代史不平等條約時,如果是原始的口述教學,那么教師則是按照每個條約在課本上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開始講述,當要拿來比較時,還需要又重新返回查看,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那么可以在屏幕上直接列出各個不平等條約,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出每個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差別,對知識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同時也節(jié)省了教師的教學時間。
1.3 營造歷史氛圍,提高學生興趣
在歷史課堂上,營造歷史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多媒體可以播放許多形象生動的畫面,感人肺腑的配樂,恰當?shù)慕庹f,鮮艷的色彩,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引起興奮,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學生要想掌握好知識,就必須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并對知識點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原始的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講述,學生聽課,雖說這種教學模式已有很悠久的歷史了,但是它畢竟也是有弊端的。歷史本身是十分漫長且復雜的,僅靠教師的講述與學生的想象,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通過多媒體這個教學工具,將書本上靜態(tài)的知識轉為屏幕上的動態(tài)畫面,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4 提高記憶效率
多媒體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學習歷史知識,需要對知識記憶進行鞏固,不能學了前面忘了后面,所以鞏固知識和掌握知識非常關鍵。經(jīng)心理學家分析,多個感覺器官一起工作會提高記憶的效率。在歷史教學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多姿多彩的歷史視頻畫面,直接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上一些視覺和聽覺的刺激,更是加強了記憶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 大學歷史多媒體教學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2.1 不利于師生間直接交流
在科技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原始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面對面地跟學生教學,互相交流和溝通知識,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通過教師的闡述,也知道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做些什么,明白自己要如何讓去學習歷史這門課,學生只有知道了學習這門課的主要目的,才能將其恰當?shù)剡\用到社會生活中去,大學的歷史教師必須跟學生清楚地解釋這些內容,并給予指導。如果通過多媒體歷史教學方式,讓學生與計算機打交道,缺少溝通,師生間面對面交流的時間也少了,師生關系越來越疏遠。
2.2 教師的教學主導地位被削弱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占主導地位的,而在多媒體教學課堂上,網(wǎng)絡已取代了教師的地位,成為了教育界的主角。有部分大學歷史教師,直接就將自己放在次要地位,而將播放多媒體視頻作為整個課堂的核心,這就完全顛倒了主次,畢竟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個輔助工具,根本不可能取代教師的工作。歷史教師不僅要交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手段和方法,教學生如何正確地思考和觀察問題,規(guī)范學生的價值觀,而多媒體不可能教會學生這些課本以外的知識。
3 完善大學歷史多媒體教學的對策分析
大學歷史教師應該把傳統(tǒng)的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結合在一起,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再結合歷史教師的口頭講述,中間還可以參雜小組討論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師生之間溝通交流,提高大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另外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必須精細,內容簡單明了,有針對性,學生一眼就可以看懂,對于不同的歷史知識點,應該采取不一樣的多媒體模式,不能古板不變,應該因課而變,像邏輯不強的知識點可以通過一些講述一句帶過,而對于邏輯性比較強的知識點,就可以加入一些視屏播放,增強記憶。例如,當講到《北京條約》這種邏輯不強的,就可以直接將條約內容列出,像《重慶談判》就可以加入相關視頻,為學生播放視頻,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整個歷史內容,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記憶力,學生的眼界得到了開闊,激發(fā)了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 結語
大學歷史多媒體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出歷史的畫面,通俗易懂,它打破了原有的黑板粉筆式的教學模式,使用多媒體可以使歷史場景更加生動,通過一些圖片更是渲染和營造歷史氛圍,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通過直觀的觀看圖片可以節(jié)約教學時間,從而擴大了教學課堂的內容。與此同時,多媒體雖然給教育界帶來了飛快的進步,也出現(xiàn)了一些弊端,畢竟任何新事物的出現(xiàn)都會帶來利與弊,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弊端,不能過于盲目地追求多媒體教學,要做到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的歷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芳,徐明.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及相應對策[J].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2002,(9).
[2]孟展.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利弊分析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6,(10).
[3]王旭旭,王存年.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J].宿州師專學報,2002,(6).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