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營銷案例分析3個(2)
小米手機營銷案例分析3個
小米手機營銷案例分析3:
活動一:手機編年史
一個用戶愿意分享有愿意參與的活動,前期的創(chuàng)意必然少不了,如何想到這樣的一個有趣的話題。這個活動是小米在2010年做的,那個時候小米也剛剛起步,名氣是基本沒有,主要是通過論壇的一些種子用戶,用戶量的有限必須讓有限的用戶做出最大的的分享。
2010年正值智能手機改良換代的時期,從諾基亞到智能手機的轉變之路。茶余飯后,我們可能很習慣的討論自己用過的那些手機,好的東西我們總是發(fā)自內心的想要分享給周邊的朋友,尋找認同感,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認可,成為身邊朋友的領袖級人物。生活中我們會發(fā)各種類似的例子。
手機編年史,摻入用戶每個用過手機的故事,愿意分享也愿意炫耀。最牛掰的人用過175部手機,總支出高達285910元,僅僅用了7年的時間,每年平均更換收25部,均價1634元。發(fā)燒友總是會不由自己的“炫耀”自己,自然愿意分享讓周圍更多的人“崇拜”自己。小米的種子用戶的特點即發(fā)燒友,對于這種炫耀自然容易引起共鳴,活動效果自然不會太差。
所以,最重要的是想清楚,你的用戶特點,針對用戶特點做針對興奮點的活動。
活動二:小米電視
首先,小米的人群在20-30歲之間收入應該不高,應該是中和中下層。
活動基調符合這個群體,很容易拉近距離,并且有種演講感。就如同和年輕人的第一套房,年輕人的第一輛車類似的廣告語一樣,第一輛無疑給人的感覺是門檻低的,性價比超值的,性價比,就是同樣的價格下我們最出眾,但換個思路也就是,我可能質量不是頂尖的,但在我這個價格下,你也買不到比我更好的 。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客廳的背景以及周邊的搭配,然后選擇小米電視的顏色,通過模擬用戶的現場感,讓用戶獲得更多的參與感以及成就感,以至于炫耀分享。
活動三:小米活塞耳機
做耳機的營銷很難,因為耳機是很專業(yè)的東西,比如你要說音質,音質本身沒法用圖文精確描述,翻遍了市場上幾乎所有耳機的營銷案,發(fā)現都說得玄乎其玄,一般都說所謂"高頻突出,中頻實,低頻沉"。小米第一次做耳機,你再講這些東西,第一是跳不出原來的路數,第二恐怕你沒別人講得專業(yè)。
當時擔任這款產品策劃的是一個剛從廣告公司過來的小伙,他身上有些傳統(tǒng)廣告文案操作的習慣。一開始提出一堆名字大多都是"靈動"、"靈悅"之類,然而實在有點爛大街,相近名字在各大品類的商品中毫無辨識感。營銷需要更簡單直接的東西。從音腔形態(tài)和發(fā)聲單元外表上找出路,外形像活塞,那我們就以此命名叫"小米活塞耳機",活塞給人感覺也有動力感。
產品點分為賣點和噱頭,賣點是用戶愿意為之掏錢的,噱頭是有意思但用戶不會為之掏錢的。賣點定義分為兩類:一級賣點和二級賣點。一級賣點只有一個,這樣用戶才記得住,如果你說三到四個就等于沒說。二級是輔助描述一級的,一般有兩到三個。
如何找到小米耳機的一級賣點?小米耳機的產品團隊有頂級的供應鏈和制造工藝經驗,開始想到了從"工藝"環(huán)節(jié)突破來講"音質"。想要給用戶傳遞的關鍵是品質感,其中包含了工藝、用料和包裝三方面。
關于工藝的話題,特別想說這個音腔是一塊鋁錠整體一刀成型。在用料方面,是軍用級別的凱夫拉的線材。第三個賣點,小米策劃的同學原本想說的是多彩繞線器,但很多用戶沒有用過,所以我最后建議還是使用"禮品級包裝",概括了繞線器以及特別精致的包裝盒等。列幾個當初的候選文案。
一級賣點方案1:靈感來自于F1活塞設計。
被否:描述太虛。
一級賣點方案2:航空鋁合金一體成型的音腔。
被否:這是二級賣點。
二級賣點方案1:奶嘴級硅質,柔軟舒適。
被否:不是賣點,是噱頭。
最后賣點定的是--小米活塞耳機,99元聽歌神器。
活塞耳機的賣點,一開始總結了12個,一路PK,后來變成了7個,再否定,到最后只剩下了3個。這是一個去繁從簡的過程。其實我們的方法論也夠簡單,想想怎么跟朋友推薦?你肯定不會亂飚廣告修飾詞,而是直接簡明說最重點的要素:使用一體成型的鋁合金音腔所以音質好,軍用標準的凱夫拉線材用料好,禮品包裝高大上,還只賣99元,買個包裝都值了。實際上,見過這款產品的人幾乎都能把三個核心賣點背下來。
小米有很多經典的營銷活動案例,每個活動都是經過反復打磨和前期精心準備才達到甚至超出了預想效果。當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小米參與感的三三原則為核心。
最后…
小米的活動營銷都是經典和值得學習的,但是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認清自己的產品特點以及媒介資源,小米每個活動的成功離不開雷軍在行業(yè)中的影響力,一味的追求小米式似乎零成本式的營銷案例,必然會走進一個誤區(qū)。
其實活動的精髓就是了解自己的產品用戶,再經過不斷的思考和打磨,讓目標用戶獲得參與感、興奮感、炫耀感。
扒一扒小米內部的那些事:
在小米干了有兩年多,前些日子還是離職了。小米是血汗工廠,一開始每周六天,朝十晚十,后來勉強改成一周五天,但如果周六要上班,都是直接郵件一句話通知。絕無加班補助。
離職的還有很多, 在小米做營銷的一周休息時間更少,經??此胍乖诔闊煟龇桨?。在小米就是用青春奉獻小米的明天。
講一件真事兒。前年小米年會,有個許愿樹環(huán)節(jié),全體員工寫個愿望,每個合伙人都抽一個愿望幫助滿足。本以為大家會寫出國旅游,蘋果電腦啥的。結果全場抽獎只有一兩個人是物質愿望,其余全部是希望周末不上班,晚上不加班。可見民怨。
現場好不尷尬,沒有一個合伙人敢承諾未來可以一天不上十二個小時。到最后主持人都掛不住了,但凡遇到不加班的愿望,統(tǒng)統(tǒng)作廢,重抽。結果,呵呵,越廢越多,整個環(huán)節(jié)雷總臉都綠了。
所以第一個原因:在小米工作兩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面臨婚事,唯獨跳槽過的更輕松。我相信離開小米的有絕大一部分是因為累。
第二個原因:所有領導都擅長畫大餅。理想很大很忽悠,剛到公司說好好干今后有期權,結果期權干滿五年才有,然后又承諾會有小米公寓,前1000員工免費入住,而現在大樓選址還沒選。管理層也是精明到家的人,給員工獎勵無非就是自家產品和友商產品,變相讓員工推銷。到頭來,人人都熱血沸騰而來,未必能共苦走到最后。
小米把別的公司用來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創(chuàng)業(yè)上,毫無疑問他能跑的更快。但是那些推進這只狂飆突進的木馬的底層員工,卻在深深地感受著資本主義血和淚的壓迫。
至于在小米工作的優(yōu)勢:在高薪和對小米文化熱愛的吸引下,仍然有很多人不會離開——因為這個公司確實也有他好的一面,比如人際關系相對簡單,員工平均年齡年輕,牛人多,等等。適合剛出校門,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做跳板。
——但是
小米公司成長迅速,
是難遇的一個平臺,也是一個機會。
而每一家公司或人事管理或企業(yè)文化方面都有長板短板,小米亦是如此。
有人喜歡公務員的穩(wěn)定閑適,于是一生執(zhí)著加官進爵,做“ 醒握天下權、醉臥美人膝”的黃粱好夢;有人則享受高壓下沖刺的快感,多勞多得且不計被資本家榨干的血與汗。
圍城在心,墻里墻外。
有人渴望留下,
自然有人想要離開。
忽然想起一句老話:
“ 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fā)生 ”
所以,小米能做出來的經典營銷案例,也是來之不易的,別人的成功不以復制,因為你不了解背后的付出…